“小东”二句:语出《诗·小雅·大东》。是周代东方诸侯小国怨刺西周王室诛求无已、劳役不息的诗。小东大东,指东方各诸侯小国。杼轴其空,生产废弛,贫无所有。杼轴,亦作“杼柚”,是织布机上的两个部件,即用来持纬(横线)的梭子和用来承经(直线)的筘。这里泛指工商之事。
裴蕴:隋河东闻喜(今山西闻喜东北)人。初仕陈,隋灭陈之战中为内应,仕隋累官太常少卿、民部侍郎。为核检户口脱漏,他于大业五年(609)奏行“貌阅”法,搜得人口六十余万。擢御史大夫,参掌机密,迎合隋帝,助纣为虐,杀数万人,又陷害司隶大夫薛道衡。司马德勘举兵反隋时,被杀。
贞观十一年(637),太宗巡游洛阳宫,在积翠池里乘舟游玩,他回头对身边的大臣说:“这些宫、观、台、沼都是隋炀帝营造的,他役使人民,用尽财物建造这些雕饰华丽的东西,却又不能驻守这座都城,为百姓着想,却喜欢不停地出游,人民实在不堪忍受。古代诗人说:‘哪有野草不枯黄,哪有一天不奔忙?’‘东方诸侯各小国,财产都被搜罗光。’说的正是这种情况。致使天下的人们怨愤反叛,最终身死国亡,现在他的宫室苑囿全部都归属于我了。隋朝败亡的原因,难道仅仅是国君无道吗?同时也有辅佐大臣的不贤良。比如宇文述、虞世基、裴蕴之流,身居高官,享受厚禄,接受帝王的委任,却只会花言巧语,巴结逢迎,蒙蔽阻塞帝王的视听,想要他们的国家不危亡,不可能有这样的道理。”
贞观十三年,太宗谓魏徵等曰:“隋炀帝承文帝余业,海内殷阜,若能常据关中,岂有倾败?遂不顾百姓,行幸无期,径往江都,不纳董纯、崔象等谏诤,身戮国灭,为天下笑。虽复帝祚长短,委以玄天;而福善祸淫,亦由人事。朕每思之,若欲君臣长久,国无危败,君有违失,臣须极言。朕闻卿等规谏,纵不能当时即从,再三思审,必择善而用之。”
殷阜:富足。
行幸:古代专指皇帝出行。
径往江都:指大业十二年(616),隋炀帝不顾隋朝的安危,再次巡游江都。临出发时,小官崔民象上表谏阻,隋炀帝将崔民象杀死;走到汜水(今河南荥阳),小官王爱仁上表劝谏,隋炀帝将王爱仁杀死继续前行;到了梁都(今河南开封),有人拦路上书,隋炀帝又杀死了上书人。最终他还是到了江都。江都,今江苏扬州。
董纯:隋代成纪(今甘肃秦安北)人,以功进位上开府、拜柱国、爵郡公。崔象:即崔民象,隋臣,信奉使。大业十二年(616),隋炀帝再次巡游江都,临出发时,崔民象上表谏阻,被隋炀帝所杀。
贞观十三年(639),太宗对魏徵等大臣说:“隋炀帝继承文帝遗留下的基业,国内富足,如果能够常住在关中,怎么会倾覆败亡呢?他不顾惜百姓,出游没有限度,径直前往江都,不接受董纯、崔象等人的直言劝谏,身死国亡,为天下人所耻笑。虽说帝位传承的长短,全由上天决定;然而福善祸淫,也是全由人的行为所决定的。我经常思虑这些问题,要想君臣长久平安,国家不危亡破败,君王有所过失,臣子必须极力进谏。我听到你们的规劝,即使不能当时就听从,经过再三思量审察,一定会选择好的建议加以采纳。”